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5篇】

2022/5/5 20:23:00 手机版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5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1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仰慕已久。有幸得此书一本,潜心拜读,感触颇深。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引经据典,而是以比较亲和的建议的形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的教学实例,针对我们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

  阅读的过程,犹如在与智者对话。书中每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例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书中每一条建议的真知灼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尊重差异,倾心投入。

  在第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的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的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这段通俗朴实的语言一定会引起每位读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各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种所谓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异的孩子身上,本身就违背了“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

  尊重个性差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

  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侧重于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也多采取“补课”的方法。换一种角度讲,我们不二地承认孩子间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鉴。针对像费加一样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借用民间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编写了大约有200道应用题。他还为费加收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以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

  在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时,我想,每位读者笃定会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二、重视阅读,提升素质。

  关于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多次被提及。他不仅强调学生要加强阅读,教师更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阅读,对我而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是个被忽略的环节;我也没有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平时阅读时,也欠细细品味和深入反思。从现在开始,要在阅读上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

  三、勤于反思,写作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6条建议中提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像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魏书生等这样的教育大家,都有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我曾有一段时间,坚持写了十多篇教育随笔,随时记录了自己或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学环节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或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和收获。每次翻看一下电脑中的这些文章,都会情境再现且深有感触,甚至感到意外和惊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坚持了很短一段时间,若能持之以恒,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瞬间,我想,我积累下来的一定会是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自身也会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诸多原因,《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渗透于其中的许多思想精髓我还不能完全领悟,这本书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仔细品味和反省。

  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2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3

  虽然以前拜读过郑杰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说实话,当时我只是匆匆瞥其一眼未能深入其思想,认为这又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在这个暑假,轰轰隆隆的热闹气氛中,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这本书中作者采用提“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书中有很多建议都要我读完后能够会心一笑,几年来工作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小挫折,小困惑,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还记得自己在上学的时代,总是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怎样才算是活完这一生觉得自己有价值?从一个小故事中获得了答案: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以此为生养活自己。换句话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那么在书中,作者在教师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这一部分中,给我讲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应该怎么样去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还要学会做“加法”,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

  在这本书中最要我深有体会的是第78条建议:永不放弃!

  说实在,在看这篇文章的前几段,心里就开始想起一些班里的孩子,真是常常是拿他们没治。开始还以为作者是在替我们这些愁眉不展的老师诉苦那,接着读下去,作者话锋一转,直指我们某些教师出现的惰性,难道我们就只能为自己悲哀吗?一怪自己错投了胎怎么就入了这个行,每天见这些“死不悔该”的“小祖宗”;二怪命运不公,为什么班级里的“差生”就这么一茬接一茬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呵呵,的确是我们的心声,老师也是普通人要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关键不在抱怨能不能得到安慰而是看这些抱怨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换句话是: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亮而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也许只有神仙教得,我们这些平凡的老师怎么可能呢?

  当然面对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每个老师都会设法去解决的。作者有句话,要我铭记在心:“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如果我们总是那样充满着积极的期待,孩子们现在或许不回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也会感激,不仅感激,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他们还会传递。

  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最可爱的事,这就足以自我夸耀一生了。

  那么从我这次的期末考试出发,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我也有提到,关于班级中的学困生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读了这本书,答案破茧而出,永不放弃!

  只能说我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些欠缺。对于班级中一些学困生,我发现的比较晚,不过也及时的采取了一些措施。班级里有些学生小学的数学底子就差我就单独给他进行辅导,慢慢解除他对数学的厌弃心理。要他们首先从心态上接受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有一些学生则是很有上进心,可是往往达不到家长和自己的理想成绩。对这些孩子,给与他们课余的辅导会比要他们回家自己死学要有成效的多。这样的情况颇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孩子只要想学,功夫用上了,一切就皆有可能。那么还有一些孩子就比较要人费心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要老师大呼苍天的孩子了。这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好动,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常常对于老师的教导不屑一顾。这个时候就要施展我们教师的杀手锏了:耐心!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要求过高,也就一天一道题,不是作为老师的去看见他们的成绩在提高,而是要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绩有了提高。有时候下课就揪个学生来办公室,或者半路截着他:某某某,立马做到题给我看看。对于做对的奖励,可以减免他们认为他们有难度的题目。慢慢地他会做一道题,两道题,由开始的你讨债一样逼他做题,变成后来他主动向你要题做。我想这也是对我们老师的回报吧,当然不能一下指望着他们考试能够及格,还是需要慢慢来,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我们永不放弃!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建议,值得我们老师去深思,比如:“捧着良心读书”请扪心自问:今天我带良心了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学习”,“保存天真”我们来提倡,让教师儿童化,“不扮演圣人和神仙”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教师,而不是扮演的圣人和神仙等等。我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书中的精华,有些东西值得多年后想起时,心里慢慢品味,淡淡的书香。

  读罢此书,我想起郑杰校长在《代序》中的一段话:不能说“我全部接受了并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才是受了影响,有时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或“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正好相反”,那也是受了影响,甚至更重要的影响也许是“我仅读了你的几十个字,忽然形成了一个观点,我的这个观点与你的观点相关,而不是相似、相同或相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在不停的想,不停的问,不断产生心灵的萌动。我想,这些观点也会激起所有教育者心灵的萌动。正如开篇第一句“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4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她是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是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以下几点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我们在教书时,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具有宽容的精神。学校是人们犯错误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学会宽容。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他们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我们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宽容自己,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精神,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自己每一天都幸福。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我们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享受到生活给与生命的美好!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每一门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通用读后心得体会5

  按学校的要求,本学期我精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对其中的前三十三条进行了精读。

  不愧是一部教育学的经典,字里行间流露的教育智慧,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中渗透着对教师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本书一开始,便反复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让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切忌“一刀切”,对孩子要个别对待。 这一观点贯彻整本书,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调。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本学期开学伊始,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我制订了一份诵读计划,本想这个学期,让所有孩子熟练背诵掌握二十四首古诗、三十首晨诵诗、一百句增广贤文的。对于古诗和晨诵诗,多数孩子背诵很顺利,在课堂上,随时讲完随时就掌握了,可是关于贤文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是因为孩子第一次接触古文句式,在讲解意思时兴致勃勃,听得很认真,可真正背诵起来,远远没有晨诵诗容易,有的孩子反复背诵,痛苦不堪。开始时,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觉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这样,本来是一件老师学生都受益的事,本该是高高兴兴地积累,积极地接受的事,却因为这样的逼迫,变得紧张和不安起来。

  当我读了,这本书中的第一个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一段话:“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这句话,抄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反复读着,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果断。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能背诵晨诵和古诗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于贤文,他能跟着享受贤文故事中的乐趣,能流读下来,在别人说起这句贤文时,他能够会心一笑,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对于那些记忆力好,愿意背诵的孩子来说,可以作为一项挑战,在背诵中获得成就感。于是,在本学期后半部分,我改变了观点,只是大力表扬背诵好的,至于背不下来的,能读就行,这样的规定,让部分孩子如释重负,我的心里也轻松了许多。

  没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若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任务能够分层次地布置与验收,相信孩子们会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较多的现状,使这一措施操作起来稍有难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终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呵护孩子的心灵

  所谓的后进生,只是在行为习惯和知识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对于他们的额转化,则是我多年来头疼的问题。如何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首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与关爱中成长。

  渴望被别人信任和重视,是每个人来自内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渴望更加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

  关于这一点,我曾尝试着运用这个教育规律,成功转化过几个所谓的后进生,可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段时间表现很好,可是不能坚持,这就是对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战,始终相信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过程中也是要经历刀刻的苦楚的,因此,当看到费尽苦心有所进步的孩子,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调皮和刁蛮时,我也学会了冷静,你再调皮,你还是有可可以让我抓住的小优点,你记忆力好,就让你检查别人背诵,当这位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时,他的心思,也许会慢慢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让我困惑许久的问题在这里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不断的结合理论加以实践,不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感觉到 的爱心、耐心和关怀。我相信教师鼓励的眼神会使每一个对书本、对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学习的火焰。毕竟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想学、好学的,只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恐惧,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导,千万不能对他们有任何表示厌弃的态度,这样无疑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沉重的伤害!

  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能够爬到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而另一种却出乎意料的是蜗牛。看来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不成功的事情,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也不为过,如果老师能吸引学生不断坚持,万事就能成功。

  我想:《给教师的建议》这样的经典教育书籍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CopyRight @2021 xuexi.zqnf.com 课后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