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何能够称霸的原因在初中历史书上是这样写的:齐桓公首先称霸,一是齐国为东方大国,经济富庶(有鱼盐之利);二是用管仲为相,进行军事、内政、生产等方面的改革(重视人才),而改革又是齐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三是顺应当时政治形势,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战国时期,天下礼崩乐坏,诸侯忙于混战,其中有7个最厉害的诸侯国崛起,分别是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战国七雄”。最初,魏国的实力最为强盛,那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魏国开始走向衰落,最终被齐和秦后来居上的呢?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弱小的赵国向齐国求助。齐王就派田忌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如果齐军假装进攻魏国首都大梁,魏军必然会去救援大梁,正好趁此时伏击他们。魏国主将庞涓果然中计。于是,孙膑在他回国的途中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围魏救赵”这一战法更成为两千多年来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
经历了桂陵之战的惨败以后,魏国依旧希望能够通过进攻弱小的韩国来弥补损失。于是,韩国也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又一次答应了。其实,齐威王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准备等到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时才出兵救援,这样“尊名”与“重利”皆得,还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韩国拼命抵抗,五战皆败之后,齐威王见时机已到,就委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围魏救赵”的计谋。
不过,这回魏国没有上当了,魏惠王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10万魏军攻向齐军,要与齐军一决雌雄,齐军只好选择迎战。
孙膑熟悉魏军的特点,因为他们自恃强悍善战,所以容易轻视齐军。于是,孙膑就决定打心理战,主帅田忌听了他的计谋也高兴地采纳了。
【奇智妙谋】
究竟是什么计谋呢?原来,孙膑佯装战败后撤,并以“减灶”之策诱敌,造成溃败的假象。庞涓信以为真,带着部分精锐骑兵进行追击。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并约定在夜里以火光为号,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树的树皮剥掉,在上面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樣。庞涓果然如孙膑所料一般,一场“箭雨”将庞涓打败。最终,庞涓自刎,齐军歼灭魏军共十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
【称霸东方】
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大获全胜,并且成功援救了赵韩两国,获得了极大的威望,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而魏国却由于两次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力亏损,又被秦国趁虚而入,从此丧失了与秦国、齐国争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