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能失去了做人的骨气与节气,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记于心的事情。汉朝时期有个历史典故苏武牧羊,里面的苏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保持着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他出使匈奴的时候,多次受到匈奴单于的利诱,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气。当时与苏武一同前往的有很多汉朝大臣,其中很多人都纷纷投降了匈奴,他们丧失了民族节气,成为祖国的罪人。
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不能没有高贵的气节.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大臣当中,就有一些人丧失了气节,成为历史的罪人,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苏武则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多次谤降面前,始终保持着坚贞的气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代不同了,但气节作为仁人志士的基本品格,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过去要接受艰难困苦的考验,现在则要接受物质享受方面的考验.现在国家富强了.物质生活也相对丰富多了,糖衣炮弹的请惑比直截了当的艰苦生活更难以拒绝,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坚强意志品质的时候,一味追求荣华富贵和物质享受,最终将会成为人民的敌人和历史的罪人.
【苏武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苏武死不负国、不辱使命、忠于大汉王朝的民族气节,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节操。苏武不被威武所屈、不被富贵所惑、宁死不降的执着精神表明了其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如草芥的独特品质。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单于正是想利用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的无比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苏武活了下来。而且,坚持了十九年。苏武这种坚强不拔的品质正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一个巨人,让后人永远怀念他、敬颂他。
【苏武牧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翻译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回归汉朝。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单于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和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的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
【苏武牧羊故事详细介绍】
茫茫北海中,一个铁血男儿在寒风中徘徊,他冷月作伴;在大漠中,他与孤燕为伍。默默中,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永远记在心灵深处。塞外的寒风吹弯了草的腰,吹折树的枝,但它没能吹断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也吹不弯他那坚挺的脊梁……
北国,风呼啸,雪狂飘。无际的雪原上,分不出天和地,也分不出山和水,眼前只是一片白茫茫的混沌世界。在一个雪窝子里,几十只绵羊挤在一起,要不是它们在不停地叫唤,谁也不会知道那地方圈着羊群。因为白色的羊群和白色的雪原已经完全混在一起了,何况它们身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花呢!
羊群中央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南而坐,手里紧紧握着一根棍棒。他望着南方的天空,布满皱纹的脸上,表情起着急剧的变化,像悲愤,像哀伤,像期待,也像是兴奋。寒风刺骨,飘飘洒洒的大雪没有把老人冻僵,因为有羊群帮他取暖。温顺的羊儿紧紧挨着他,人和动物就这样互相取暖,相依为命。
老人就是苏武,十几年前出使匈奴被扣留在此地牧羊的汉朝使节。他手里紧紧握着的就是汉朝皇帝——汉武大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
汉武帝时,我国北方的匈奴贵族不断进犯汉朝领土。被汉军打败后,怕汉军再来打他们,就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臣都送了回来,以表示与汉朝和好。汉武帝很高兴,便派苏武为使,并带了大批礼物和一根七八尺长的旌节。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顶部略弯、挂有绒球的棍棒,用来表示使者的身份。
苏武手持旌节到了匈奴,送上厚礼,并将扣留的使臣送还过去。正打算起程回国的时候,不料出了件意外的事情。过去出使匈奴的卫律,卖主求荣投降了匈奴,匈奴重用他,封他做了王。
卫律常常为匈奴单于出主意,侵犯汉朝领土。当时跟卫律一起来的副使叫虞常,虞常很不满意卫律的不义行为。虞常和苏武的副使张胜是很好的朋友,这次苏武、张胜来到匈奴后,虞常就和张胜密谋,欲除掉卖国贼卫律。不料走漏消息,计划失败,虞常被捕,又供出了张胜。单于得知此事后,要杀苏武、张胜等汉朝使臣,可单于身边的人却劝他叫苏武他们投降更有意义。
卫律奉命前来,对苏武等人威逼利诱。苏武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说:“我是汉朝使臣,我不能辱没汉朝皇帝派我来的使命……”匈奴不死心,劝降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劝降,苏武斩钉截铁地说:“宁可粉身碎骨,绝不乞怜投降。”说着,苏武拔出刀来,向自己脖子上抹去……劝降的人一下慌了,连忙抱住苏武,立刻传太医诊治。
单于对苏武这种视死如归的气节大为钦佩,他更加希望苏武能归顺匈奴,像卫律那样为自己效力,便令卫律继续用各种方法劝苏武投降。
苏武伤稍好以后,卫律提审虞常、张胜,要苏武在一旁听审。审讯一开始,卫律先杀了虞常,接着对张胜说:“单于有令,投降的免死,你要是不投降,就让你跟虞常一样。”哪知软骨头的张胜立即跪下乞降。
这时,卫律回过头来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正使也难逃其咎。苏先生,你是像你的副使一样投降呢还是像他一样……”说着指指身首异处的虞常。苏武看看无耻乞降的张胜,气愤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卫律继续举着刀对苏武气势汹汹地说:“苏先生,是降是死?自己选择吧!”
苏武面不改色,非但不退缩求饶,反而將胸一挺,迎了上去。卫律见吓不住苏武,连忙收回刀来,装作诚恳地说:“苏先生,我也是无奈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对我好,封我为王,赐我奴隶、牛羊,你看我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也投降吧,我保管你高官厚禄。”
苏武勃然大怒,破口痛骂:“你是堂堂的汉朝使臣,竟然背叛君主,卖主求荣,投降匈奴,你还有什么脸跟我说话!”
苏武软硬不吃,单于一时没有办法,便把苏武放逐到北海牧羊,想用艰苦的生活环境来消磨他的爱国意志。单于对苏武说:“等你放的公羊下了羊崽子,你才能回汉朝去!”
苏武到北海后,每天以吃野菜、逮老鼠充饥。他每天手持汉朝旌节牧羊,晚上就与旌节为伴,一刻也不离开。久而久之,旌节上的毛都掉光了,但苏武的心与汉朝紧紧联结在一起。旌节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拿着旌节回汉朝去。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发生内乱,无力跟汉朝打仗,双方又讲和了。汉朝要求放回汉使苏武等,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几经周折,匈奴不得不承认苏武还活着,并将苏武等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熬过了19个春秋,回来时已经是发白如雪了。尽管艰难的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催老了他的容颜,但抹不去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他手中那根光秃秃的旌节就是证明。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永留青史,为后世千秋所敬仰。
笔尖流水
好一个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